命题证立的过程,往往遭遇三种结果:无穷地递归;在相互支持的论据之间进行循环论证;在某个主观选择的点上断然终止论证过程。这三种结果被阿尔伯特称为“明希豪森-三重困境”,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即是在法学领域走出这一困境的积极尝试,它给法学如何作为实践理性的一个特殊领域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智识资源,将“理性商谈”提升至法律实践的理想境界。但亦有论者质疑:“我费了很大力气才向一些法官们讲清了什么是明希豪森困境,然而法官...
- 学科类别:理论法学
- |
-
关键字:
方法论;刑事诉讼法学;实证研究
■知识论与方法论并非共生共存,只求知识不问方法,使得早期法学研究中方法论并非自觉地支配知识生成 ■某些学者认为实证研究就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或先“定量”再“定性”,通过数据的呈现提炼理论观点,实则不然 ■方法多元可能为司法实务提供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理论资源,并推动学派的真正形成 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方法论供给支援。纵观我国法学30余年的发展沿革,知识论与方法论并非共生共存,只求知识不问方法...
- 学科类别:法院
- |
-
关键字:
法官角色;知识谱系;司法经验;民事调解;社会效果
一、问题和材料 转型时期的中国司法,诸多矛盾亟需调和。在此境遇之下,“能动司法”的提出进而引发学界热议,[1]有些学者认为“能动司法”改变了司法被动性的特质,对于司法改革具有误导作用。然而,笔者以为,在民事诉讼中僵化地强调司法被动性并非上策,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定分止争,对于许多涉及人身财产关系的民事纠纷单纯地保持司法的被动性往往不能彻底地化解矛盾;反之,一些擅于灵活运用“能动司法”的法官总能在有效解决...
- 学科类别:刑事诉讼法
- |
-
关键字:
刑事诉讼法学;智识资源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与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之间并不矛盾,可以从坚守法律正当程序、树立人权司法保障的刑事诉讼目的观和新型的诉讼法律关系等方面深入理解。 ◇证据理论和证据运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证据裁判规则既是使司法获得权威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预防刑事错案发生的重要路径,司法实践中很多错案从反面证明了证据裁判规则的重要性。 ◇有学者提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证明逻辑并不在于...
- 学科类别:刑事诉讼法
- |
-
关键字:
以审判为中心;庭审实质化;诉审关系;诉侦关系;诉辩关系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健全司法权运行机制、完善刑事诉讼程序[1]而作出的重要部署。“以审判为中心”意味着,确认指控犯罪事实是否发生、被告人应否承担刑事责任应当由法官通过审判进行。突出法庭审理的实质意义,要求所有与定罪量刑有关的证据都要在审判中提交和质证,所有与判决有关的事项都要经过法庭辩论,法官判决建立在法庭审理基础之上,被告人辩护权得到充分保障,认真审查辩护人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