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类别:中国法制史
- |
-
关键字:
中华法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法文化虽遇百折而不挠,勇克时艰,代有兴革,形成了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影响深广的中华法文化体系,并因其连续性、特殊性、包容性,成为世界法文化史上最为绚丽的一章。 中华法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表现出深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动力资源、坚韧的韧性性格,所有这些可归结为一个基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法文化的一切特质,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着中华法文化...
- 学科类别:中国法制史
- |
-
关键字: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华法文化;法律起源;法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1]习近平同志还援用恩格斯的论断说明如何对待和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
- 学科类别:中国法制史
- |
-
关键字:
苏轼;诗文;法观念
宋朝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宽松的朝代,因此,诗文繁盛,思想家辈出。而且由于皇帝尚法制,因此流行于宋代的诗文中多有各自的法观念、法意识,显示了法文化的繁荣。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搜索法文化资料,也是法史钩沉的一端。苏轼是宋代杰出的诗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文中多次表达了对读书读律的提倡,对于当前普及全民的法律知识,扩大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夯实依法治国的文化基础,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太宗时期...
- 学科类别:理论法学
- |
-
关键字:
公平;法治;正义
在中国,法字的古体是“灋”。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所谓法平如水,这是对法的期望和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古代官吏司法自律的标准。西汉桓谭便提出“治狱如水”,以示公平执法。法字从“廌”,从“去”,则又显示了法的正直与正义。可见从中国的古字源上已经表现出了法所具有的公平与正义的内涵。 在古文献中常以刑罚得中、中罚来表...
- 学科类别:理论法学
- |
-
关键字:
立善法于天下;天下治;法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法制文明的古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沧桑巨变,但始终保持着国家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并且不断地走向文明与进步,以至于中华法系成为世界法系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这不是偶然的,是和治国理政丰富经验的总结,以及古圣先贤政治与法律智慧的贡献分不开的。 在古人的观念中,良法与善法是同一语 中国自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法律便与国家相伴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疆域的扩大、国家事务的冗繁,阶级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