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类别:法律教育
- |
-
关键字:
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2019年
同学们好,在座的各位同学家长和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院领导让我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代表法学院教师发言。推脱不掉,只好勉为其难了,感到很惭愧,也很惶恐。首先我要声明,我代表不了本院教师,只能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这是让我感到惭愧的地方。其次,让我感到惶恐的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怕说得不中听,引起大家的反感。我知道,今天这个场合,最简单也最安全的讲法是向大家说些恭维、祝福的套话。这些话我也会说,想必你们已...
- 学科类别:法律史学
- |
-
关键字:
八辟;《周礼》;君臣伦理;农耕文化;游牧渔猎文化
中国法律自东汉以后逐渐走向“儒家化”。作为法律儒家化典型代表的“八议”,自曹魏时开始入律,阅晋唐以迄明清,千六百年间,始终为各朝律典之一条,对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晚清西方平等思想输入以后,其也受到了不少诟病。本文试就“八议”的制度渊源及文化意义略抒己见,以期就正于方家。 一、如何看待“八辟”及《周礼》 “八议”之称始见于汉代,考其语源,应脱胎于《周礼·秋官·小司寇》中的“八...
汉儒提出三纲之说,原本是一种道德话语,曹魏以后被写进律典,扭曲了原初儒家的本意,形成了君父对臣子有权利无义务、臣子对君父有义务而无权利的片面化权利义务关系。法律一旦碰到皇帝或实际最高当权者等特定主体,便失灵了 用纯正的儒家价值标尺衡量一下,唐太宗不要说是“圣”了,连“仁”都算不上。宋代大儒张载就说过:“唐太宗虽英明,亦不可谓之仁主。”这话还是很客气的。史书上飘忽闪烁的“玄武门之变”,若站在儒家道...
“雅量”与法治2007/5/16 12:05:00
儒家要求民对君、下对上、幼对长应尽的忠孝义务等道德观念至迟在曹魏时就写入了律典,早已固定化为法律的基本原则了。但是儒家要求君对民、上对下、长对幼应尽的宽仁、慈惠、友善义务等道德准则却迟迟未能形成法律的条文,所以人们至今还在津津乐道那些“雅量”故事…… 年前老母从其友人处借得《梁漱溟的最后39年》一书,我拿过来一翻,见其中有一章的题目是《“雅量”之争的余波》。“雅量”之争我倒略知一二,好奇的是“...
提起比较法,即便是在专业人士眼里,通常也会被看作是一门高度理论化的学科。奢谈其对现实的效用,纵然不致换来一片嘘声,听众那半信半疑的眼神,也还是会让谈者感到不大不小的尴尬。 比较法在西方的境遇已然如此,在中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或许更糟。毕竟,比较法传入中国是更为晚近的事情。 与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这个概念所作的诠释一样,“中国的比较法”至少也有两解。一是在中国的比较法,一是有关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