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圣哲——拜读《论语》(三)
发布时间:2019/8/28 9:29:30 作者:左明 点击率[33] 评论[0]
【出处】本网首发
【中文关键字】孔子;《论语》
【学科类别】其他
【写作时间】2019年
感悟圣哲
——拜读《论语》(三)
左 明
八佾篇第三
3. 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感悟:
如何理解其中的“忍”字,可能会有分歧(有人理解为——忍受,有人理解为——狠心)。但这却不是重要问题。
这句话的价值就在于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句式:是可……,孰不可……?翻译过来就是:如果这样都可以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
3. 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感悟:
这一句与上一句一样,都是一事一议、就事论事,但却都具有以事说理的价值。
3. 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感悟:
又岂止是如何礼与乐呢?
愚以为:人而不仁,不知其可。
仁从何来?既来自于教化,更来自于内心。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仁(认同仁、接纳仁的先天条件)的话,那么即使是再好的教化又有什么作用呢?
3. 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感悟:
其中的“易”字,较为难解。
没有争议的理解:在奢与俭之间,应该如何正确选择。
遗憾的是:孔子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弃奢取俭。
奢与俭,均是一种价值追求,而不仅仅是一种事实状态。显而易见:并非所有的奢都是应该摒弃的、并非所有的俭都是应该保有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奢俭观:该奢之时,当奢;该俭之时,当俭。这似乎是正确的废话。问题是:什么该奢?什么该俭?这个问题是由每个人的世界观所决定的。
在这个问题上,无所谓正确答案。我的答案清晰而明确:精神该奢,物质该俭。
更进一步:精神该穷奢,物质该极俭。
3. 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感悟:
关键是“不如”何解:1.不一样;2.比不过。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这句话则平淡无奇;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有不如无则是绝大讥讽。
3. 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感悟:
“旅”字,在此处被解释为——祭祀,而不是游览。进而才有了身份限制的问题。这就是等级社会的典型表现。
地位低于僭越之人之人,还能够阻止僭越之人之僭越吗?
难道泰山优于林放就能够拯救季氏了吗?
3. 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感悟:
君子必有争,应该不争名、不争利、不争权,但却必争真、必争善、必争美。
无争,何以显现、发现、发展真、善、美?唯争,方可显现、发现、发展真、善、美。
3. 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感悟:
孰先孰后,大有讲究。先后顺序,不可错乱。
恰如先素后绘,也应先仁后礼。
先物质,后意识;先物质文明,后精神文明;先满足物欲,后追求精神。
3. 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感悟:
足乎哉?不足矣!
不征则以,征则必足。
能言必征,无征不言。
不错,不应该说空话,说话应该有凭有据。但是,说话却又不等同于堆砌、罗列、展示、炫耀文献。
不能够突破,则永无进步。
3. 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感悟:
僭越,实乃等级社会之大忌也。
如果世界是平的,则断无僭越之人、僭越之事。
资质有高低,人格无上下。
在发言权这个问题上,人人平等、没有差异。
3. 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感悟:
知之而曰不知,是为奸、是为诈,非为真、非为诚。
着实可怕的是:这样的人古已有之、不绝如缕、绵延不息、大有人在。
如果孔子真是不知禘为如何的话,那么上一句高论又当如何解释呢?
3. 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感悟:
“祭如在”,似应改为:祭先如先在。
祭祀祖先。倒要请教:除了曾经同世而在、亲自接触过的长辈(主要是指直系尊亲属)之外,又如何能够真切感知、实际体察早已离世祖先的音容笑貌呢?
真正能够记挂心怀的,其实只有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之人。而家谱(也包括现代化的影视资料)中的先人,则永远只能存在于家谱之中。
祭祀神仙。说的跟真的一样:好像神仙真的曾经现身、好像真的曾经目睹神仙。
所谓的神仙,不过就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罢了。
既然是“不与祭”,那就是指“不祭”的意思,为什么还要平添一个“如”字呢?
合理的表达应该是:先不在、神不在,如不祭。翻译一下:如果心中没有祖先或神仙,这样的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
3. 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感悟:
前言是“媚”,而后语则是“祷”,“媚”与“祷”,毫不相干,这明显是前言不搭后语,或曰:所答非所问。
这就是当今所谓的新闻发言人的神功绝技。
左氏曰:媚,绝非君子所为也。媚此与媚彼,并无本质区别。与其卑躬屈膝、斜肩谄媚,莫如襟怀坦荡、光明磊落。
3. 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感悟:
今不如昔,怆然泣下。
后人的天然使命就是超越前人。
左明的一个愿望就是超越孔子。
3. 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感悟:
不知而问,是礼也;明知故问,非礼也。
虚情假意、忸怩作态,着实可恶也。
3. 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感悟:
人与人的力量(也包括各方各面)确有不同,但却并不意味着不同就是古老的规则、古时的规矩。
俗语:干什么就得吆喝什么。这就是亘古的规则、这就是不变的规矩。至于吆喝声音的大小,则因人而异。如果干什么不吆喝什么的话,那可就是破了规则、坏了规矩。
3. 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感悟:
吾爱礼,吾更爱羊。因礼而害羊,非吾所欲也。
何谓礼?难道热爱生命、生灵、生气不就是最大、最高、最重的礼吗?
3. 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感悟:
难道礼与谄竟会如此纠缠难解吗?
切勿:以礼为谄,以谄为礼。
言不由衷,是为谄;言必由衷,是为礼。
3. 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感悟:
君臣之道,如日下之江河、如昨日之黄花,俱往矣!
礼可长存,忠必去焉。
忠,就是孝的翻版、变异。是人格不独立、精神不自由的典型表现。
3. 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感悟:
适可而止、拿捏有度,这才是极高的境界。
3. 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感悟:
趣哉!如果使用栗木就能够使人战战栗栗的话,那么使用松木岂不就能够使人松松垮垮了吗?
说成事、谏遂事,目的未必就是追究责任。旧事重提,很可能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另有古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 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感悟: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器量?方法其实很简单:看其能否理性放弃其所拥有的一切。被理性放弃的对象越大,其器量也就越大。
放下(利益),远比拿起要难。
能否褒贬古人?岂不知:古人就是专门供后人褒贬的!
俭,是美德。但是,不俭,未必就是败德。
维护尊卑等级,曾经是礼。但却未必永远是礼。
左氏曰:如果孔子不是一个矫情之人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矫情之人吗?
3. 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感悟:
音乐的奥博、奥秘、奥妙,又岂是寥寥数语可以道尽的?
我们所知道的,要远远少于我们所不知道的。
3. 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感悟:
在仪封人的眼中,在其所能接触到的人中,君子一定是寥寥无几,而肯定不是车载斗量。否则的话,根本就见不过来。别的暂且不提,当时文盲的比例那是相当之高的。
令人感慨万千的扎心之语——“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自然界应该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行,难道人类社会也是在按照社会规律在发展吗?难道一直延续至今的“无道”状态就是社会规律的正常表现吗?
没有上帝!也没有什么救世主!!!
没有谁能够主宰自然界!也没有谁能够拯救人类社会!!!
能够发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之声之人,就是人间的精灵!
能够说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之语之人,真是相当的糊涂!
由此观之:人类盼望被拯救——也久矣!!!
左明不负责拯救世界,左明要宣称:没有人可以拯救世界。
人类唯一可以做且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认识世界。
3. 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感悟:
尽善,我所欲也;尽美,亦我所欲也!但是,尽真,则犹我所欲也!无真,则不可能有善、有美。
3. 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感悟:
行为规范通常不会规定可以做什么,而主要是去规定不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的,就是禁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逐步突破禁区的历史、减少禁忌的历史。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左明,北农讲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