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超人 ——读《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之六十九
2020/12/19 8:52:41
点击率[6]
评论[0]
【法宝引证码】
【学科类别】其他
【出处】本网首发
【写作时间】2020年
【中文关键字】超人;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全文】
瞻仰超人
——读《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之六十九
左 明
《教育与世界和平》
(1934年11月23日)
“美国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幸运地有这样一个环境,能够在学校里教导健全的和平主义。在美国,不存在外来侵略的严重危险,因此没有必要把军事训练的精神灌输给青年人。可是,对于和平教育的问题,如果只是感情用事,而不是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来处理,那是有危险的。要是不充分了解这个问题的根本困难,就会一无所获。”
与其说美国非常幸运的拥有一个理想的自然地理环境,倒不如说美国非常侥幸的拥有一个极佳的人文地理环境。
有没有搞错!“能够在学校里教导健全的和平主义”的国家,那可就多了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外来侵略的严重危险”的国家,那可就多了去了。当欧洲、亚洲都战火纷飞、烽火连天的时候,美洲、澳洲均相安无事、一派祥和。非洲国家则是外来侵略日渐稀少,内部纷争连绵不绝。
给青年人灌输“军事训练的精神”与是否“存在外来侵略的严重危险”,在此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如果没有开展战争教育的话,那又何谈进行和平教育呢?如果没有确实感知(未必是感受)战争的话,那又如何能够珍视和平呢?如果完全不知道如何有尊严的去死,那又如何会明白怎样有意义的去生呢?
恐怕就连感情问题也不能仅仅感情用事,也要“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来处理”。否则的话,那是一定会搞砸的。要是不彻底明了感情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那就很可能会孤家寡人、四面树敌了。
“美国青年首先应该了解,即使美国领土实际上未必有可能受到侵犯,但是美国还是随时都可能卷入国际纠纷中去。只要引证美国参加过世界大战,就足以证明这种理解的必要性了。”
美国人民首先应该清楚的知道:在本国领土(也包括领海和领空)之外进行战争,其性质到底是什么。
发生在别国领土(也包括领海和领空)上的战争,不论是侵略别国的战争,还是帮助别国抵御侵略、平息内乱的战争,其表现都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前者肯定是利益导向的;而后者则有可能是正义导向的,也有可能是利益导向的。
在没有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评价正义的机制、体制的情况下,无法轻言何者为正义、何者为邪恶。因此,比较肯定、确信的结论:所有的战争都是利益导向的。
没有直接遭受侵略战争蹂躏的美国,为什么会“随时都可能卷入国际纠纷中去”呢?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了。而不论美国自己到底是如何进行解释的。
“对美国安全的保证,和对其他国家一样,仅仅在于对世界和平问题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不可使青年人相信安全能够通过政治上的孤立来取得。相反地,倒是应该唤起青年人认真关心普遍和平问题。特别应该使青年人清楚地了解到,美国的政客们在世界大战结束时没有支持威尔逊总统的无偏见的计划,因而妨碍了国际联盟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他们对此该负多么大的责任。”
请问:谁需要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安全作出保证?
请问:谁能够“对世界和平问题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
好一个“仅仅在于”!这不是在开国际玩笑吧?
如果安全不“能够通过政治上的孤立来取得”的话,那么言外之意会不会就是——安全能够通过政治上的联合、融合来取得呢?这一结论可以成立的前提条件一定是:所有国家在政治上都联合、融合在一起。
有没有搞错!难道和平是“唤起青年人认真关心普遍和平问题”就可以实现的吗?
如果美国的青年人长期、普遍没有“清楚地了解到”美国的政客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话,那一定是有着相当充分的理由和足够合理的原因的。
唤醒民众,这完全就是一个伪命题!
忽悠公众,这注定就是残酷的现实!
凡是没有被追究的责任,就是可以不承担的责任。
“应该指出,只要还有强国不愿意放弃用军国主义的办法来获得更为有利的世界地位,单是要求裁军是毫无用处的。而且,还应该向青年人解释,通过建立国际机构来保卫各个国家,如法国所支持的那些提案,是合理的。为了取得这种安全的保证,需要有共同防御侵略者的国际条约。这些条约是必要的,但是单靠条约本身是不够的。还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防御性的军事手段应该国际化。要在这样一个广泛的规模上合并军队和调换驻地,使得驻扎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不得因为那个国家的独自的目标而加以扣留。”
请问:强国为什么会、怎么可能会“愿意放弃用军国主义的办法来获得更为有利的世界地位”呢?完全没有道理呀!根本就不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呀!
强者必霸,这不是意愿所致,而是本能使然。
真不容易,爱因斯坦也终于从梦境中觉醒了——“单是要求裁军是毫无用处的”。
更何况,在现实中所谓的裁军,只不过就是彻头彻尾的骗局。
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军事力量,这才是正常的行动逻辑。
难道真的需要向青年人进行解释吗?请不要低估青年人自身所具有的理解能力。
如果“通过建立国际机构”就可以“保卫各个国家”的话,那可真是一劳永逸、善莫大焉呀!但相当遗憾的是:事实并不支持这一结论。
难道在现实中“共同防御侵略者的国际条约”还太少吗?这些条约,要么被撕毁、践踏,要么只能解决内部安全问题而无力杜绝外部安全隐患。因此也就根本不能保证安全。
在“共同防御侵略者的国际条约”中,应该已经包含了防御性军事手段国际化的内容。爱因斯坦的这一貌似建设性的想法,完全就是多此一说。
“国际间团结一致的精神应该加强,应该同阻碍世界和平的沙文主义进行斗争。在学校里,历史课应该用来作为讲述人类文明进步的工具,而不应该用来灌输帝国主义势力和军事成功的理想。我的意见是,应该为了这个观点把威尔斯的《世界史纲》介绍给学生。最后,和历史课一样,在地理课中,应该启发学生对于不同的民族的特性有一种身怀同情的理解,这种理解应该包括那些通常认为是‘原始的’或‘落后的’民族在内,这一点至少有间接的重要性。”
在国际间,到底是谁与谁“团结一致”呀?不同的国家之间,愿“团结一致”吗?会“团结一致”吗?它们彼此之间有“团结一致”的基础和条件吗?
好一个“国际间团结一致”!恰如某某命运共同体一样,大词、好词,张嘴就来。确实动听,但也确实无力。
拜托!“斗争”,这到底是几个意思呀!该不会是战争吧?
既然都已经“团结一致”了,那为什么还要“进行斗争”呢?所有的“团结一致”都一定只是局部的而非全部的。
一个“争”字,道尽了人间冷暖、说穿了世态炎凉。争什么?还能有什么新鲜的,当然是争名逐利了!
希望爱因斯坦能够搞清楚、整明白:历史教科书到底是由什么人撰写的。更进一步:历史到底是由什么人创造的。在此基础之上,恐怕爱因斯坦也就不会再去一厢情愿的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试图、企图给这些人提出什么意见和建议了。
爱因斯坦这明显是想作教学督导的节奏呀!
教育的本质可不是知识传授。如果受教育者缺乏辨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重大失败。尽管能力培养也不是教育的核心。
2020-12-05于幸福艺居寓所
【作者简介】
左明,北农讲师。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看法。
转载请注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