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超人 ——读《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之三十
2021/1/4 12:14:49
点击率[6]
评论[0]
【法宝引证码】
【学科类别】其他
【出处】本网首发
【写作时间】2021年
【中文关键字】超人;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全文】
瞻仰超人
——读《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之三十
左 明
《论理论物理学的现代危机》
(1922年)
“理论物理学的目的,是要以数量上尽可能少的、逻辑上互不相关的假说为基础,来建立起概念体系,如果有了这种概念体系,就有可能确立整个物理过程总体的因果关系。”
按这个说法、看这个意思,理论物理学与欧几里得几何学颇为相似。但是,几何学是抽象的,而物理学则是具象的。几何学的公理是无法证明的,难道物理学的“假说”也是无法验证的吗?
这个概念体系,会不会形似倒置的金字塔呀?
难道不应该是通过“整个物理过程总体的因果关系”来“确立”这个概念体系吗?难道还能够通过这个概念体系来“确立整个物理过程总体的因果关系”吗?
“感性知觉或思维的不会引起怀疑的材料,构成了精密科学即几何和分析的不可动摇的基础。这个基础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确立起来了,如果不算无限小的计算法,生活在较晚时代的人并没有建立任何原则上新的基础。后来,伽利略、牛顿和他们的同时代人在发现力学的基本定律以后,建立了真正的物理定律。直到十九世纪末,物理学家们相信,力学的这些基本定律一般地应当是整个理论物理学的基础,那就是说,每一种物理理论最终都应当归结为力学。”
有这样一句名言:怀疑一切。
没有什么材料是“不会引起怀疑”的。唯有真实且如实反映客观现实的由“感性知觉或思维”所形成的材料,才会构成科学和分析的“不可动摇的基础”。
在近代以前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文明表现的人类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水平几乎一直处于停顿状态——几乎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发展、突破性的进展。
在欧洲,在中世纪之后,人类之中的一部分又迎来了新型文明的曙光。
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思想领域的伟大人物?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之后的结论是:出现的情况完全都是随机的——没有定数或者规律。
如果没有出现某位曾经出现的思维巨匠、思想伟人的话,人类社会将会怎样发展?可以比较肯定的答案是:应该不会发展成为实际发展的那个样态。
曾几何时,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据了极其显赫的位置。这就是人类认识水平曾经达到的一种高度。
“因此,关于物理学的基础最终已经确立这一概念形成了,物理学家的工作应当是,借助于理论的专门化和分化,使理论同越来越丰富的被研究过的现象一致起来。”
物理学的基础已经确立与物理学的基础已经“最终”确立、完善确立、封闭确立,完全不是相同的概念。
萧规曹随、按部就班,这当然不应该成为真正的科学工作者的行为方式、价值追求。
又岂止是理论,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朝着“专门化和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开什么翻译玩笑!
既然是“越来越丰富”的现象,那又怎么可能同时也会是“被研究过”的现象呢?
使理论与现象相一致,这就是科学工作者注定的天然使命。
“谁也没有想过,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可能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造。”
这就是不可避免、不可克服、不可逾越的思维的局限性。
现在,也许很多人都至少是想过了、想到了任何科学的基础都是在理论上有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改造”的。能够拥有这种认识,既可以说是价值无限,也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知道“唯有变化是不变的”这一结论之人,并不一定也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去改变。
空有方法论,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年过半百的鄙人,自然可以去回忆过去的自己,但却无法去想象未来的自己。哪怕我确实是使劲儿的去想了。
“从广义相对论产生以来,牛顿理论的支柱垮了,以前,人们认为牛顿理论的支柱应当是任何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这个支柱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在古代,这门科学是对固体进行极简单的实验的结果。同实验间接有关的各种有价值的想法,迫使物理学家不得不默认欧几里得几何所描述的是以不太大的速度运动着的和不受外力作用的固体相互排列的规律,而且不得不用高斯和黎曼所创立的更普遍的理论来代替欧几里得几何。”
请问:“牛顿理论的支柱”——欧几里得几何怎么就“垮了”?何以见得?如何证明?
恐怕真正“垮了”的似乎应该是“人们认为牛顿理论的支柱应当是任何自然科学的基础”(换言之:人们认为欧几里得几何应当是任何自然科学的基础)这一结论吧?
我当然不认为这是爱因斯坦表述不严谨(爱因斯坦绝对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而肯定又是翻译出问题了。
即使是在古代,欧几里得几何也不可能“是对固体进行极简单的实验的结果”,而根本就是——对经验进行极抽象的思维的结果。
欧几里得几何也许还可以承载牛顿理论,但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任何自然科学的基础”。得出这一结论似乎无须以广义相对论的产生为条件。
欧几里得几何是“牛顿理论的支柱”,这一结论到底是否“垮了”、到底是怎么“垮了”的,爱因斯坦并未说明。
请问:在历史上,那些与实验直接相关的“各种有价值的想法”,它们的命运在后来到底都是什么呢?
哪里有什么“迫使”呀!依我来看:那些“想法”根本就——无意且无力去质疑、挑战、否定。
请问:难道欧几里得几何所可能、可以描述的不“是以不太大的速度运动着的和不受外力作用的固体相互排列的规律”吗?换一种问法:难道欧几里得几何所可能、可以描述的不恰恰就“是以不太大的速度运动着的和不受外力作用的固体相互排列的规律”吗?难道这一结论还会“垮了”吗?还能够被推翻吗?
我晕!到底是“不得不默认欧几里得几何”呀?还是不得不“代替欧几里得几何”呀?
上述这段中文表达,真是爱因斯坦的原本意思吗?
我不由得不倒吸一口冷气!我不得不怀疑:严谨、精确的文字而非符号的学术表达,是当然、必然可以被准确无误的进行翻译的吗?请千万不要告诉我:阅读原文与阅读译文的理解结果而非语言感受必定是不同的。
“而且可以指望,科学的进步会引起它的基础的深刻变革,其深度不会比不上场论所带来的变革。”
有这样一种说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不是向前、而是向后,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这才可以被认为是根本性、基础性的深刻变革。
应该坦白:我所开展的难以计数的变革,确实很少甚至极少会触及科学的基础部分。由此便可见其力度、强度、深度、广度之严重不足。惭愧、惭愧!汗颜、汗颜!
“理论物理学的基础重新受到震撼,实验要求我们能够在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找到描述自然规律的方法。新思想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呢?谁要是能够活到那个时候并且能够看到这一点,那该是多么幸福啊。”
撼山易,撼动科学基础难!
新的“实验”,就意味着新的经验;新的经验,就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感悟;新的感悟,就有可能会创造出来新的理论——更高水平的理论。
爱因斯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居然是——“找到描述自然规律的方法”。这的的确确出乎我的想象:难道如何“描述自然规律的方法”还会成为问题吗?难道还需要去“找到”什么新方法才能够去描述“新思想”吗?难道现有的文字、符号还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吗?难道“新思想”真的只能用新方法去描述吗?除非,新方法就是“新思想”的产物。
思想,是这个世界最绮丽的花朵!何时出现“新思想”,这也是我最大的期待。
对于一个特定的人而言,其所没有想到和不曾知道但却已经存在的思想,都可以被认为是新思想。
在爱因斯坦过往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无数次感受过新思想,也一定无数次被新思想震撼过。爱因斯坦就一直生活在不断看到新思想的环境里。
我与爱因斯坦一样,我们都因自己思想和感受思想而长期处于“多么幸福”的状态之中!
我与爱因斯坦不一样,我并不十分期待某个或者某些特定的新思想的出现。
金钱,于我如粪土;权力,于我如浮云;思想,于我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如果我能够感知新思想、产生新思想,那就别无所求了。
2021.01.04.于首都师范大学本部教师公寓
【作者简介】
左明,北农讲师。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看法。
转载请注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0